在倒时差的中间闲聊教育

在懵懵的状态下聊一聊有感而发的教育思考

在倒时差的中间闲聊教育
Photo de MZ

很久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谈了法语中éducation 跟 instruction 的区别。 这里之所以重点提到这两个词的法语是因为它们在西方语言中定义清晰,界限很明显。大家不要误会我只是说定义清晰而不是说在使用中间没有混淆。其实在现代生活中这两个词的混淆跟界定模糊是跟文化习俗等几乎无关的。可能会因为文化环境等不同而有着程度上的差异,但是不会从根本意义上有原则区别。与此同时,我认为整个世界因为信息程度的变化而逐渐呈现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边界模糊化的改变。也就是说,无论你来自哪一个地区或者民族,只要你在信息接受上是开放的,也就是说对于那些现代化程度不够的偏远地区除外,只要是信息程度发达的国家跟地区,就都会因为有形无形的对外来信息的进入而模糊原本存在的文化状态。比如我经常举的例子,在完全没有什么韩语环境的西欧国家,K-POP的流行开来一样可以星火燎原而且披荆斩棘。

那再回到今天要聊的主题上来,éducation通常被翻译成“教育“,而“instruction“则通常被翻译成“指示“或者“指令“。这里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将这两个完全独立的概念混淆了。因为它们二者都有教育的含义在里面。区别在于前者所指的教育是传统文化中的“家教“,或者“价值观“。而后者是“文化知识教育“。再浅一点聊的话,前者是如何做人,后者是如何成为有知识的人,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工作学习所需要的技能跟知识。两者的先后非常重要,因为后者是永远不可以优于前者的。否则这个社会就危险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没有任何道德底线的高科技,高智商的人除了能更好的为虎作伥以外是对文明发展没有意义的。前者的教育是道德层面的,这也是古人所说先做人后做事。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虽然有在历史背景下的略失偏颇,但是也是从一个侧面提及了这个道理。孟母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好的“人“,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选择搬迁。最后决定的地点可以让孩子学到了知识。无论如何,一个人一定要首先树立尽可能正确的基本价值观念,在最大程度内完成独立思考的逻辑能力,然后才可以去追求学识上的尽善尽美。虽然两者都是会随着生活环境乃至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生变化,但是前者的变化曲线是绝对要平缓于后者的。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这里尤为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前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生家庭的状态。换句话说,如果价值观在家庭环境中的培养出现了缺失,那么这份空白是无法通过后天知识技能的学习来弥补的。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曾幸运的接触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很多家长原本已经因为生活而疲于奔命,哪里还谈得到一天工作之余的敦敦教导啊。所以这里的社会责任的部分也是尤为重要的。社会也当然由个体组成,社会的进步必定是要经由个体的觉醒而由量变引发质变的。这也正是我时常提及的,有幸得到了教育的,刚好有思考能力的是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的。简单的说,当我们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无论是知识层面的还是前面的道德层面的,我们都有责任跟义务来促成大面积的觉醒。如果我们一方面抱怨大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又熟视无睹的坚持以一己私利为谋,这样一来我们本身就是错误的一部分,也更没有资格指责外部环境。

孟子在“尽心上“说过君子的“三乐“,亲人健在为一,问心无愧为二,上施下效,得英才而育为三。延展回来到今天聊的话题上就是,每个人要扪心无愧的秉承自己的良心行事,坦坦荡荡。所有己所不欲者皆勿施于人。比如你不希望别人不尊重你的私产,那自己便不可以觊觎他人的。如果你希望旁人可以善待你,那么你便也需要与人为善。你不希望看见他人在某个权利或者资产掌握后骄横跋扈,那你便也要时时刻刻注意莫要让他人仰君鼻息。我们能够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好的资产就是“德行“。无德无行的高官厚禄也好,腰缠万贯也罢,都是丑陋不堪于整个社会无益的。我们如果深恶痛绝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越来越暴戾,人们在浮躁不堪的中间都觉得自己在勉为其难的苦苦支撑。那我们就需要从自身的行为考虑我们需要纠正的地方。与此同时,在我们为自己建立完善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后我们都还必须肩负传承的重任。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要尽可能的将对正确的生活态度的理解,散播正能量视为己任。生而为人势必担当。

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看似在经济发展背景下凸显空洞的道理,其实是我们在追逐某些虚无后的对诸般根本的遗忘。静下心来想一下,某些回归会真正的从根本意义上解决绝大多数这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环境,人文,自然资源,气候,经济或者人文都会有所涉及。

倒时差的浑浑噩噩中间想到的几行字,因为某些见闻有感而发。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