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而又复杂的雨

雨
Photo de MZ

从小就喜欢雨,那时候有时甚至还会有意跑到滂沱中间,一个人的狂欢,一个人的酣畅淋漓。先前倒是没有仔仔细细的静下来想个究竟,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就想很多其他的时候,我们对某个事物,某种感觉,乃至身边的某个人,甚至是偶遇的人的喜憎,就在一瞬间敲定了。并没有什么直观的理性的理由可言。时至今日,突然想探究一下,只是恐怕就算有了所谓答案,怕是跟孩提时代的缘由也大相径庭了。毕竟在那个天真的年代,什么都还可以很纯粹,喜欢便是喜欢,问那么多为什么干嘛?


人类是一种感官动物。很多时候,恰恰是这些感官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喜欢或者讨厌。但是这份感性的判断应该是发生在理性的决定之前的,或者说我们感官收集到的讯息是为了让大脑可以做出相对适宜的理性总结。即便是我们今天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来解释我们每次做出的所谓感性取舍,可那毕竟是超出了我麦补丁的认知范畴。还是索性留给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分析师等科学家去分门别类的研究好了。


如果从我的角度来看,首先自然是视觉。每次下雨之后,起码在我小的时候还是这样,整个城市的疲惫被雨水洗刷的焕然一新,干干净净。无论是细如毛发的丝雨,连成了珠帘的中雨,还是宛若积怨甚久的倾盆大雨,急风骤雨的歇斯底里。不一样的表达,同一般令人驻足的风景。你可以是趴在窗台上睁大眼睛的孩童,可以是仓皇间来不及躲雨的行人,也可以是有幸坐在私家车里手握着方向盘的人。雨就像古典音乐的盛筵。每个人都可以,因为自己的境遇跟过往的诸般不同,当下的心境有异,甚至仅仅是年龄段的区别,在同一场雨里,每个人掌控了属于自己的诠释空间。不需要迎合,奉承或者委屈自己。当雨不容分说进入到我们的视野里面的时候,总会有某种只有自己说的清楚的情绪开始逐渐饱和。


再者是嗅觉。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分,我们通常可以闻到空气中的变化。隐约间某种老天的表达通过我们的第六感传输给我们。这也许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点馈赠吧?当雨真的落下,即便是污染相对严重的大都市,那一丝丝凉意钻进鼻孔,总是有让人暂时忘记手上的事情的。一场雨过后,森林里,田野里,柏油路面上,摩天大楼的屋顶,放眼望去一片纯净。闭上眼睛深深的吸上一口,再慢慢的呼出,给饱受生活蹂躏的五脏六腑提供一次营养大餐。


当然还有听觉。想要享受听觉就要暂时忘记视觉。闭上眼睛像是不幸失去视觉的人一样,放大自己的听觉。是不是可以听见趁着雨还没有下来天上盘旋的小燕子的欢喜?街上隐约感觉到了什么的人们急于赶回家里的脚步?哦?是雨滴开始敲打玻璃了吗?屋顶的铁皮也叮叮咚咚的开始演奏起了欢快的乐章。瓦片嫉妒的发出闷响,像是低音部的小鼓。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竞相表现。逐渐落下的雨水在屋顶汇成溪流顺着房角落下,草地饱和后再涌到路边。一边欢快的嬉笑奔跑,一边你推我搡的汇成更大的水流。不用看路,只是玩耍就好,最后一定还是回到大海的怀抱里。像是一个自顾自开心的孩子在滑梯上面,一次次滑下来,一次次爬上去,周而复始不亦乐乎。


触觉也有着一席之地。抬起手的一丝丝冰凉,水渠里放纸船是不小心碰到的水面,明明在车里听着音乐却要用手背擦拭的眼角。这份触觉既真实又遥远。小的时候坐在大人身后的自行车后座上,不用理会雨水的落下,环抱着父亲母亲,嘴角微微的上扬。手心里触摸到的只有仿佛永远都会在我们身边的依靠。现在轮到我们用手撑起雨伞,为我们的孩子挡风遮雨。偶尔触及到他们被雨滴打湿了些许的发梢,那么柔软。从指尖一直软到我们的心头。


味觉也必不可少的要参与进来。小的时候还不懂雨水的形成。谁要在乎那后来长大才必须学到的知识,什么灰尘附着在水滴表面啊什么乱七八糟的道理。那时候只是好奇这一串串的珠子从哪里来?既然可以把路边的花草洗涤的如此光鲜,那味道自然也是鲜美的。扬起头来,张大嘴吧。奇怪的是这雨滴偏偏比等待它的那张嘴吧还要淘气。明明一排排的落下,一到我这里怎么偏偏进来不了几滴呢?一点点泥土的味道,剩下的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了。那时候也还不知道什么是矿泉水,只是知道农村亲戚家的井水是比城市里面的自来水要清凉甘甜的。长大以后,逐渐没有了站在雨里面想要品尝雨滴的心气,对雨水的害怕也开始多了起来,城市上空的污染让好多大人把孩子包裹的严严实实。只是偶尔真的胸闷的憋住了,才会有冲出去站在雨里的冲动。一边还要顾及着千万不要着凉,影响手头工作的完成。这是后就算是再次抬起头来,那雨水恐怕也会有种又亲近又拒绝的苦涩味道吧。是雨水变了还是我们变了?现如今再看雨,还是喜欢的不由自主。可是动机似乎开始有了不同。隐约间似乎期待着雨水可以洗去某些只有自己知道存在的尘土。或者说希望趁着雨水落下,没人看得见的档口,嗫嚅着跟自己说一些阳光底下断然是无法张口的话来。


真的还是特别钟情雨。当雨落下来,笔尖似乎也润滑了许多。不知不觉地写将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