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知耻而后勇

努力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尊重

士知耻而后勇
Photo de MZ
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意为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自己错了就最终到勇敢的时候了。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脑海中的这句话开头多了一个“士”字。在我试图搜索这句话的完整出处还有上下文的时候,才发现并没有。可是这一字之差有了一个层面的差异。

先退回来看原文。思想家认为,如果人知道了羞耻,就离勇气接近了。我自己认为这只对了一半。没错,如同我之前写过的“从无知到有知”里面反复提到的概念,无知最可怕的点就在于主体对无知的无意识。也就是说,意识到羞耻一定是后勇的大前提。没有认知能力之前,是无论如何不能提及主观改变的,起码于良性改变基本如此。但是并不是所有意识到不足的个体都会选择改变。很多人类学家,哲学家,都反复佐证过人的惰性趋势。人类有本能的对改变状态的排斥。更何况朝着相对积极的方向改变通常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代价可以是体力上的,比如通过运动来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也可以是精神的,比如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知识面的缺失,也可以是财力的,比如通过购买行为来完善一些物质方面的需求,当然也可以是综合的,比如投资买运动器材进行坚持不懈的锻炼来改变自己的精神低谷等。这些个付出都是一种代价,也意外着对之前的某种革新,而这改变是人类本能会排斥的。所以我们真的不难理解会有人就算“知耻”仍难“后勇”。

此外,知耻并且准备后勇,有了意愿也付诸了行动,仍需注意方法乃至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便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问题了。这还是跟之前的文章有很大一部分的类似点,也就是“好学近乎知”的道理了。不再赘述。所以这里也就突出了“士”的概念。何为“士”?从古到今有很多演变。但是基本上如果可以被称为“士”的,通常不是庶民,或者再延展到近现代的文化普及程度极大提高的今天,士是属于也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的人。这里需要提醒大家,这不是高低贵贱之分,起码从出发点不是。因为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出身跟家庭背景而接收到不同程度上的教育或启发。一个略微读了些书便鼻孔朝天的人还是断然不是“士”的。我认为这大概类似于“绅士”,它既包含客观的知识掌握,也涵盖了对“做人”的理解。首先尊重自己,也自然而然的尊重周边的人和事物。浩瀚宇宙面前,你我于蝼蚁灰尘相差无几。匆匆走上这一遭是我们的修行,抓紧时间跟机遇,坚持不懈地争取成为更完善的自己,虽然没有终点,但是一路拼搏进取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与君共勉。